如歌女聲重唱團。攝影/陳志明
「我想讓無伴奏人聲的演出形式發揮得更廣,不論是流行樂或是古典樂,甚至是民謠,都能透過A cappella精采呈現」,賴世壕說。
賴世壕,如歌女聲重唱團的團長,也是將大家聚在一塊的召集人、團上唯一的假聲男高音,在2015年聽過拉脫維亞女聲合唱團的音樂會後,對其小編制及選曲風格深深吸引,便著手也想自己試著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歌手來一同嘗試類似的編制和音樂風格;從2016年開始尋找團員至今,並邀請朱彥穎老師指導,經過幾個月的練習,總算有些成果可以呈現。
賴世壕表示,由於不同風格的曲子有不同的邏輯,也不是每個歌手都能快速上手,因此他所希望尋覓的歌手特質,除了基本歌唱技巧之外,必須是能夠表現各種曲風的歌手;尋找過程跌跌撞撞,也算是「運氣很好」,才能找到這麼一群有實力又風格多變的成員!
擔任女低音的趙敏含表示,雖然只是剛起步,但自己願意支持有理想的團,即使很多人目前尚在觀望,但總是要試過才會知道是否可行。至於在這樣小編制的女聲團唱起來和以往的合唱經驗有何不同?擔任女高音的楊荔嫻表示,由於自己視譜較慢,事先練習就顯得更重要;同樣是女高音的成協真更是提到,許多阿卡貝拉的曲子都偏向流行,創造出的音響效果也較有限,聽起來很炫,但在這個女聲重唱團的曲目的深度和內涵都值得大家細細琢磨,再三品嘗,這也是成協真願意嘗試如歌的原因之一。
此次出道音樂會與年輕作曲家王建為合作,將兩首外國民謠的混聲版More, ti si čežnja(大海,我渴望的所在)、Lammaa Badaa Yatathannaa(當她翩然起舞時)改編為女生版;未來希望和更多台灣年輕作曲家合作,除了嘗試世界各地不同曲風的編曲之外,也希望將台灣歌謠化為女聲重唱團的編制,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今年九月,<如歌>將前往台北藝穗節,給觀眾更多機會認識這些小編制的音樂,並為自己訂下一年一場獨立音樂會的目標,持續精進;未來打算成為立案團體,並期望和不同領域的藝文場合合作,將表演藝術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帶給觀眾更多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